中国易学历代圣贤:汉代

分类:民俗知识 出处: 汉代易学   作者: 汉代易学   时间: 2017-10-20

汉代

司马季主

西汉术数名家。楚国人。曾游学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通经术,善占筮,通晓《周易》,认为筮之功德很大,不仅有利于国家,甚或可致臣忠子孝,病者以愈,死者复生。事具《史记 .日者列传》。

董仲舒 前179~前104

西汉今文经学大师,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其哲学思想可谓天命论与阴阳五行说结合的产物。

张 良

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汉朝建立封留候,他与萧何、韩信、陈平一起被誉为汉初四杰。他爱好《易经》,精通八卦,对奇门遁甲有所发展,也是被后人称颂的能掐会算的大预言家之一。姜太公的《乾坤预知歌》,有说是他批注的。

东方朔 前154~前93

西汉文学家,术数家。传说很多,被视为“神仙”。世传其曾著术数书《灵棋经》二卷。

孔安国

西汉经学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曾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尚书 .洪范传》

司马谈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之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重卦为文王所作,说《易》不以卜筮为非,亦不拘泥于卜筮。文有(论六家之要指)。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天文学家。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始作《史记》,因在朝廷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乃发愤著作《史记》,最后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对《周易》亦有研究,主张“伏羲之纯厚,作易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并认为文王拘于羑里时重卦而为六十四卦。

焦延寿

西汉易学家。专治易学,曾从孟喜学易,自言得孟喜之专,后曾授易学与京房。长于以灾变说易,注重晚象,易于象数之中别有占候一派者,实自其始。撰成《易林》十六卷,然据近人余嘉锡考证,此书非焦延寿所撰,而为东汉易学家崔篆所作。

孟 喜

西汉今文经学家,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以阴阳说解说《周易》,以此推测气候的变化,判断人事的吉凶,为汉易中卦气说的宣导者。其《易章句》已失传,但其易说的一部分内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议》中。其易学的特点是以《周易》卦象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此即所谓“卦气”。

费 直

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其易学初在民间流传,成为古文易学中民间易学的代表。

京 房 前77~前37

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曾学易于孟喜门人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从而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在占算体例的解释中,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其易学的主要成就是︰(1)八卦说,包括世应说和飞伏说。(2)纳甲说。(3)五行说。此说包括︰五星配卦说,五行爻位说,五行生克说,八卦休王说。(4)卦气说。(5)阴阳二气说。京氏易学,不仅讲占法,而且通过对占法的解释,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用来解释自然和社会,成为汉代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作今存《京氏易传》三卷,其他皆已失传。

刘 向 前77~前6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推崇《周易》,所著《洪范五行传》,即以五行阴阳说,讲灾异和占验。讲灾异常引用孟喜、京房之卦气说。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

刘 歆

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目录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沛(今江苏沛县)人。推崇《周易》,所著《七略》即以《周易》为群经之首,以五经配五常之道,以八卦为河图,《洪范》中的五行文为洛书。讲易重卦气说,讲天文历法以孟、京卦气说为据。《三统历》为其所作。

严君平(前73-17) 西汉术数名家。隐居不仕。以著书为事。卜筮时,每依蓍龟以忠孝信义教人。扬雄少时曾从其游学,屡称其德。通晓《老子》、《庄子》,尤精《周易》,曾引《周易》经传文意,解释老子的《道德经》,将易学与黄老学说结合起来,讲阴阳变易学说。著作有《道德经指归》《隋书经籍志》作《老子指归》。

扬 雄 前53~18

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一作杨雄。由于受孟喜、京房易学的影响,曾模仿《周易》的结构而作《太玄》。视“玄”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阴阳三家学说,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提出了“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认为事物均按九个阶段发展,甚至凡事均用九去硬套,认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另仿《论语》作《法言》、续《苍颉篇》为《训纂篇》,收集各地方言作《方言》,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等赋作《长杨赋》等。

樊 英

东汉易学家、术数名家。长期隐居,收徒讲学。习京氏易学,兼明五经,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著《易章句》,今不传。又传其曾为易学著作《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作过传注。

张 衡 78~139

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对易学有较深的研究,认为《易纬》形成于汉哀帝和平帝之间,此说现已得到肯定。又认为《易纬干凿度》、《乾坤凿度》中提出的九宫和卦气同为一类,为卦气的一种形式,亦为占术之一。并以《周易》之象而作天文著作《灵宪》。首次正确解释月食的成因,认识到行星运动速度的快慢与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关。画出我国第一张有二千五百颗恒星的较完备的星图,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马 融 79~166

东汉经学家,学者。曾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老子》、《淮南子》等。吸取孟、京卦气说,解释《周易》经传文。在注太极时,以卦气说解释大衍之数五十,以其一不用的为太极,以北级星解释太极,以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解释其用四十有九。

王 符 85~162

东汉哲学家。愤世嫉俗,终生不仕,隐居著书,高评时政。曾将易、老结合,提出“道者气之根”说,以《易纬》所说的太极元气,来解释《老子》所说的“道”,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是元气。还涉及卜筮、巫祝、看相、占梦等活动。

郎 顗

东汉经学家、占候家,推阴阳言灾异的重要人物之一。通晓京房易学,善风角星算,并精通群经。顺帝征之,占灾异,顗便引《周易》经传文陈述便宜七事,授郎中,后为孙礼所杀。

郑 玄 27~200

东汉末年经学大师,易学大家。其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会贯通,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著有《易论》、《易赞》,并为《周易》、《周易干凿度》(又称《易纬干凿度》、《干凿度》)、《周易乾坤凿度》(又称《乾坤凿度》)、《干象历》等作注。

荀 爽 128~190

东汉经学家。与郑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说,并称《易》学三家。受孟、京派易学影响,以八宫、飞伏解易,虽主卦气说,但不利用卦气说讲阴阳灾变。其解易,属于自己创见的是干升坤降说。荀爽不仅以升降说解释卦爻辞和《彖》、《象》二传文,还用以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成为汉易中象数学的内容之一。

宋 衷

东汉著名学者。精通《周易》,解易则取互体说。除解易外,还以注扬雄《太玄》闻名于当时。曾与刘表共定《五经章句》。著作有《易注》九卷。

刘 表 142~208

东汉末官吏。汉献帝时,任荆州刺史,提倡经学,本人亦精通《周易》,其易学近于费氏易;注《易》时,义与郑玄为近,偶尔也有从京氏者。著作有《易章句》五卷。

徐从事

《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东汉人,活动于西元二世纪中时。唐刘知古《日月玄枢篇》引︰“玄光先生曰︰徐从事拟龙虎天文而作《参同》上篇以传魏君,魏君为作中篇传于淳于叔通,叔通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序云︰“凌阳子于崆峒山传与徐从事,徐从事传与淳于君……第三卷淳于君撰,重解上下二卷,疑于始传魏君。”托名阴长生注本序云︰“盖闻《参同契》者,昔是古《龙虎上经》,本徐真人。徐真人,青州从事,北海(今山东昌乐)人也。后因越土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叔通亲事徐君,习此经。”

淳于叔通

《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梁陶弘景《真浩稽神枢》云︰“定录府有典柄执法郎,是淳于斟,字叔显,主试有道者。斟,会稽上虞人,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作徐州县令……后入吴乌目山隐居,遇仙人慧车子,授以虹景丹经,修行得道。”(原注)︰《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干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

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东汉人,《神仙传》记载,魏曾为低层官吏,后隐退。曾与弟子入山炼丹。丹成,服后假死,后复活。《参同契》正文“委时去害”以下段落,隐“魏伯阳著(或造、歌)”四字,为汉代纬书笔法,亦称“庾辞”(原始谜语)。这是魏伯阳撰《参同契》的内证。今本《参同契》不同文体之内容互有矛盾,故非一人所著。

阴长生

东汉人。生活于西元二世纪前叶。《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著名葛洪《神仙传》云,阴为新野(在今河南)人。《抱朴子内篇金丹》云︰“近代汉末新野阴君合此太清得仙。”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中︰“故书(马、阴)二君神光见世之言。自汉灵(168-188年)以来,称说故事,附于丹经。”可相印证。《云笈七签》卷106有“阴真君传”,略同。薛大训《神仙通鉴》卷九,云魏伯阳从学于阴长生,为阴之弟子。《正统道藏》所收阴长生《周易参同契》、《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阴真君金石五相类》、《紫元君授道传心法》、《阴真君还丹歌》等所注书均系托名之作,大多出唐人之手。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专题导航